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关于推进场景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7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推进场景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四大领域,统筹推进全市场景建设工作,打造全要素、全周期、全领域的场景创新生态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7年,重点领域场景开放能级显著提升,累计开放场景机会不少于200个,构建贯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场景赋能体系,打造场景驱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高地。

一、重点领域与场景布局

(一)聚焦科技创新,构建前沿技术验证场景

围绕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元宇宙等前沿科技领域,挖掘培育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前沿技术应用场景,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领域、布局新赛道。鼓励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大力开发深地空间应用场景,突出能源物质封储、储碳固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深地空间热能储用”等前沿技术应用场景。支持高校院所在徐设立未来产业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畅通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孵化通道,推动创新成果供需对接和落地转化。加快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建设,积极培育生物治疗技术和基因工程药物等概念验证中心。支持企业建设开放综合性和行业类融合应用场景,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开发、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后市场服务。〔市科技局牵头,市各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各项均需各地配合,不再列出〕

(二)聚焦产业发展,打造转型升级标杆场景

立足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等优势产业基础,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推动全产业链条数字化重构与场景化升级。围绕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布局场景链,工程化推进“技术—产品—标准—场景”联动迭代,系统构建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的全链条产业生态。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热点赛道,推动物理场景与数字场景深度嵌套、单点突破向生态群落演进,构建“研发—验证—推广—迭代”闭环体系。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构建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的全链接工厂,开发边缘计算与云平台协同的实时优化系统,实现产能动态调整与能耗精准管控。以人工智能为底层逻辑,融合算力提升、数据采集、区块链等形成复合型技术架构,深化元宇宙关键技术融合创新,实现产品三维建模、虚拟装配、人机工程验证的沉浸式交互,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创新(近)零碳园区建设模式,建立涵盖建筑光伏一体化、微电网柔性控制、碳足迹实时核算的集成管理体系。(市工信局、发展改革委分别牵头,“343”创新产业集群、“5+2+X”未来产业体系各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聚焦民生服务,搭建智能协同应用场景

以技术赋能为核心、群众需求为导向,构建跨部门协同、跨行业应用的智慧化服务体系。在卫生医疗领域,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在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场景中的应用,加快基于大模型、云计算的AI辅助诊疗等技术布局,强化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建设跨机构医疗数据安全共享基础设施,提升医疗服务智能化水平。在教育改革领域,依托全市丰富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创新研发、应用场景资源,在个性化学习服务、教育管理智能化、教学场景重构等领域开展AI垂直模型开发与应用,打造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在“师—生—机”三元互动教育教学新生态。在交通出行领域,通过“无人机+AI”构建公路空天地一体化巡查体系,提高交通事件响应、评估、决策效率。构建场站地区大客流监测分析预警模型,汇总各类公共交通乘客数据等,基于数据挖掘及模型训练精准预测大客流事件,针对性制定响应方案,提高公共交通资源利用率和旅客出行效率。在文旅消费领域,推进旅游数智建设,推动VR、AR、动画等新技术构建好场景、塑造新体验,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文旅领域应用,打造汉文化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挖掘和创新多元消费场景,推进商业设施场景化改造,丰富消费产品供给。(市卫健委、教育局、交通运输局、文广旅局、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聚焦社会治理,建设数字驱动示范场景

通过数字化手段深化应用与再升级,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开发面向一线、专业人员和决策层的全流程智慧化应用场景。在政务服务领域,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集成大模型算法、逻辑推理引擎、语音交互、语料治理等核心技术,提供拟人在线智能导办等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实现相关事项线上自助办理。在公共安全领域,统筹推进无人机方舱指挥系统在全市公安机关的规范化部署,同步完善“校警”“警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需求牵引—技术预研—装备定型—战术验证”的研产用闭环体系。在能源管理领域,实施清洁能源替代与能效提升双轮驱动,围绕“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优化调度、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安全管控等核心环节,建设跨区域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调控能力。在应急管理领域,前瞻布局低空经济立体化应用体系,构建涵盖空域数字建模、动态路径规划的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开发适应复杂城市场景的避障导航系统,实现应急救援定时全域响应网络覆盖。(市数据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场景供需对接工程

推进场景需求精准匹配。开展需求动态摸排,建立健全场景需求数据库。制定行业场景需求征集标准化模板,明确需求描述规范与技术参数要求。畅通政企场景对接渠道,定期开展企业场景需求调研,促进供需信息及时共享与匹配。(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强化产业链场景协同创新。围绕优势产业链,鼓励链主企业发布关键工艺优化、设备智能化改造等场景需求,引导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盟,探索知识产权共有、收益比例分成等合作模式。(市工信局、科技局、发展改革委、“343”创新产业集群和“5+2+X”未来产业体系各主管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形成场景解决方案。鼓励场景建设供需双方深度合作,总结经验问题,评估建设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场景解决方案。对场景解决方案实行动态更新,推进需求响应闭环管理。(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场景示范引领工程

打造特色产业场景示范高地。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园区,系统集成数字孪生工厂、智能仓储物流、能效管理平台等场景模块。支持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多式联运智慧枢纽,构建通关监管、货物追踪、运力调度的全流程数字化场景。(市工信局、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构建场景标准创新体系。依托国家工程机械质检中心等技术机构(平台),组建场景标准创新联盟,制定智能施工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领域的场景技术规范。推动场景建设经验转化为团体标准、地方标准,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市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设场景创新展示窗口。鼓励有条件的园区规划建设场景创新体验中心,集中展示智能工厂、数字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系统总结场景规划、技术集成、运营管理等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行体系。(市商务局、工信局、数据局、住建局、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场景生态培育工程

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支持高校院所设立场景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开展“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学科技术集成研究。加快技术攻关拓展应用场景,推动高校院所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用于技术场景化验证。(市科技局、数据局、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建设场景创新要素流通平台,实现科研仪器设备、算力资源等在线预约与共享使用。探索建立场景数据资产登记制度和收益分配机制,制定数据确权、流通交易等配套规则。(市数据局、科技局、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培育场景服务专业机构。支持组建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提供场景规划咨询、技术集成设计等专业化服务。发展场景验证检测、安全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支持提升服务能力,整合场景建设资源。(市发展改革委、数据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建立全周期场景推进机制

强化场景需求动态管理。实施场景需求分级管理,对重大场景需求实行市级统筹协调,定期更新场景需求清单。加强场景需求跟踪反馈,实现需求响应全流程服务。(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创新场景项目培育模式。建立“试验验证—场景应用—规模推广”三阶段培育路径,实施动态调整与梯次推进。实行场景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协调提供技术咨询、要素对接等配套服务。(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场景建设成效评估。探索制定场景建设成效评估标准,探索建立技术先进性、经济可行性、社会效益等多维度评价指标。强化评估结果应用,作为政策调整、制度优化、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定期总结场景建设成效经验与改进方向。(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生态

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设立场景创新专项,建立“企业出题、院所答题”的联合攻关机制。建立产学研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科研进展、技术需求、成果转化的实时互通。(市科技局、工信局、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设场景中试转化基地。规划建设智能装备中试基地,配备专业中试生产线与检测设备,探索制定中试服务收费标准与质量管控规范。建立中试基地与产业园区对接机制,支持通过中试验证的技术开展产业化应用。(市工信局、科技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打造场景创新人才高地。强化场景领军人才培育,重视“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在徐高校开设场景创新相关课程,建设场景工程师实训基地。建立场景人才评价标准,组建场景创新专家智库,为重大场景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科技局、教育局、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要素保障支撑体系

创新场景金融支持模式。探索设立市级场景创新引导基金,建立“母基金+子基金”的联动投资体系。鼓励在徐金融机构开发场景信用贷款产品,提供全周期综合金融服务。(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徐州监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数据要素高效配置。丰富淮海数据交易平台功能,制定数据确权登记、资产评估等制度规范。探索实施政务数据分级开放,编制公共数据开放清单与使用指南。推动重点行业建立数据共享联盟,鼓励制定行业数据流通标准与安全规范。(市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完善场景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5G基站、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等设施。推进全省一体化算力网(监测、调度)徐州枢纽节点试点建设,实现算力资源高效配置与利用。推动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智能化改造。(市数据局、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场景创新扶持政策,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项目予以用地、能耗等支持。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开发专项金融产品,建立场景保险共保体。(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徐州监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优化场景发展环境

构建场景创新“沙盒监管”体系,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领域划定测试区,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场景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依托淮海数据交易中心搭建区域产业数据共享平台。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提升全市算力调度能力。(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深化区域推广合作

树立区域场景创新共同体意识,推动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10市建立场景标准互认、数据互通、资质互信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场景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市场,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常态化对接平台,完善场景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收益分成机制。(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数据局、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