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

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为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国家及江西省关于培育未来产业的决策部署,结合宜春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要求

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发挥宜春“1+3+N”产业体系优势,做强创新引擎,培育新动能,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未来产业集群和创新基地。

到2026年,探索制度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路径,规划建设2-3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领域标志性产品实现突破,初步形成未来产业发展布局。

到2030年,建成技术创新网络、孵化链条和政策体系,集聚一批高成长企业,引育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生态主导型骨干企业,推出10个以上关键产品,打造20个以上应用场景,建成3个以上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争取1个国家级先导区。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形成未来产业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二、主攻方向和重点布局

立足宜春产业基础优势和资源禀赋,聚焦国家及省级方向,重点发展:

1.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依托宜春市锂电新能源材料及应用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宜春锂电新能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袁州锂电新能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中国·万载锂电新材料基地、宜丰绿色高效储能省级产业集群等核心载体作用。巩固锂盐及关键材料优势,突破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电池技术,发展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拓展储能应用,开发分布式能源管理、光储充一体化技术,探索碳捕集与利用,推动“新能源+储能”模式创新。支持新型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在新能源项目汇集区域配建储能设施,创新产业园区供用能模式。

2.生物制造与功能食品:依托中医药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樟树中药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丰城生物制造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袁州生物医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丰城生物食品省级产业基地、上高绿色食品省级产业基地等产业基础,发展生物制造和功能食品产业。攻关生物技术,创新应用于新药、诊断试剂、生物肥料、生物基材料等方面。推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中药,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引进mRNA疫苗、细胞治疗等前沿生物技术企业。开发智能康复设备、便携式医疗检测仪器。做强“硒+X”产业,开发富硒保健食品、特医食品、中药保健品等功能性食品,延伸布局硒元素在抗癌、抗氧化等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3.资源开发利用与新材料:立足含锂资源开发,依托丰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高安非金属材料(建筑陶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万载县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宜丰县绿色建材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等资源循环与非金属材料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材料产业,高效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中科院C类先导专项作用,推动瓷土矿、长石粉、锂冶炼剩余物等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重点突破锂尾矿有价元素提取回收及废旧电池金属高效提取技术。拓展“锂电+”应用,开发低碳水泥、固废再生建材、高端功能陶瓷、电子级石英砂,促进“锂电+建陶(材)”产业融合。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发展竹碳基负极材料、竹纤维复合材料、竹塑环保材料等竹基新材料。

4.电动交通配套与低空经济:利用宜春经开区机电省级产业集群、袁州智能装备制造省级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发挥市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作用,发展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电动船舶的电机、电控、电池管理系统(BMS)等核心部件制造及配套服务,引进自动驾驶传感器、智能座舱电子、无人机整机及动力飞控系统等高端制造项目。拓展无人机在巡检、植保、应急、文旅、物流应用,探索eVTOL场景。构建研发制造、通航服务、低空运营全链条。

5.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强化宜阳新区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宜春经开区5G科技产业基地等支撑能力,完善赣西云数据中心功能,前瞻布局智能算力节点。培育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一体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建设锂电产业大数据平台,赋能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工厂、智慧医疗诊断、智能物流配送等标杆项目。鼓励“AI+制造”“AI+能源”“AI+园区”等模式创新。利用AI技术辅助中药成分分析与新药研发。结合富硒农业特色,部署农业传感器、无人机巡检与区块链溯源系统,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三、重点任务

1.精准招引项目。建立健全未来产业重大项目遴选与攻坚机制,构建“隐形冠军”和“高成长潜力”企业动态清单,每年靶向攻坚一批未来产业标志性项目。组建“科技+产业+金融”复合型招商团队,推行“图谱招商”“场景招商”等模式。深化与北上广深杭等科创高地协同合作,通过共建飞地研发中心、举办高端产业峰会等方式,高效链接创新资源,加速项目落地转化。为项目提供精准支持方案,建立季度绩效评估与资源动态优化机制。

2.梯度培育主体。建立企业培育机制,精准施策,形成“遴选-培育-跃升”闭环。夯实高成长企业发展基础,重点培育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企业,加速其成长为细分领域领航企业。强化链主企业引领作用,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整合产业链,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引导单项冠军、小巨人等领军企业,攻坚产业链高价值环节,集中资源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产品与技术标准。

3.建设先导区。鼓励产业基础好、创新资源优的县市区及重点工业园区,立足未来产业核心方向与自身主导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在先导区内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和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培育生态。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聚焦优势特色领域,深化“一区多园”模式,规划建设未来产业细分赛道的“专业园”或“园中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同类、关联企业集聚,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平台+基金+服务”等未来产业培育商业模式。

4.场景驱动应用。挖掘梳理“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规模应用”场景需求。支持场景促进机构发展,提供技术适配、标准制定、商业模式验证等全流程服务。围绕生产、生活、生态推出融合性示范场景,培育关键技术、场景和企业。建设5G工厂、未来工厂、灯塔工厂,推广绿色制造与碳普惠试点。打造未来社区、智慧康养等民生场景。创新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重点突破“低空+物流”“低空+现代农业”“低空+文旅消费”“低空+应急救援”等特色场景。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场景技术、转化成果、落地项目。

5.平台赋能创新。在先导区及核心园区,布局概念验证、中试、检测等共性技术平台与公共服务。大力支持面向产业需求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建设,整合提供研发设计、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及中试孵化等全链条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创新研发机制,通过编制产业技术需求清单,推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研发模式。贯通“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化”成果转化闭环。鼓励企业牵头组建细分领域创新联盟,联合高校院所,集聚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协同攻关核心技术与行业标准,强化产业基础支撑。

6.引育人才队伍。围绕产业主攻方向,构建“靶向引才+系统育才+生态留才”体系。靶向招引产业需求的核心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推行柔性引才机制,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引进技术领军人才,带技术、项目、团队落户;对接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扩大引才影响力。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本地高校及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共建产业学院、特色班,开设定向课程和培训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工程师与高技能人才实训。用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能力贡献导向评价机制;完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体系,增强人才归属感与成就感。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顶层设计,依托全市工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解决跨区域跨部门问题,强化资源对接、人才服务、空间用地、监管政策等保障,切实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加大重大项目扶持。设立产业基金,重点补贴中试环节,推动技术商业化。组建专家智库,绘制产业图谱。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保障未来产业发展资金多元性。健全评估督导。建立动态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情况进行调度通报,掌握行业动态。加强组织协调督导,开展技术预见,科学配置资源。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构建鼓励创新的项目遴选评价体系,优化前沿领域容错纠错和长周期考核监管,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