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洛阳市第三批历史建筑的通知
洛政〔2025〕1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按照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洛阳市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的要求,以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工作部署,通过全面普查、充分调研、专家论证、意见征询及社会公示等程序,确定老城区东大街239号(李占标故居)等41处建筑为洛阳市第三批历史建筑,现予公布。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增强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履职尽责,强化措施,相互配合,按照《洛阳市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共同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宣传工作。
附件:洛阳市第三批41处历史建筑名录
2025年9月22日
附 件
洛阳市第三批41处历史建筑名录
区域序号建筑名称所在位置历史建筑简介备注老城区1东大街239号东大街239号该建筑是洛阳中医三大亨(平乐正骨、李占标药店、象庄妇科)之一李占标的故居,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墙面为灰色砖墙,建筑整体布局严谨、结构稳固,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李占标故居2东大街273号东大街273号该建筑整体为二进式院落,保留了古树、老屋架构,体现了传统中式建筑的韵味,现改造提升成为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特色民宿。3东大街275号东大街275号4东大街277号东大街277号5东大街27号东大街27号该建筑建设于民国时期,为砖木结构建筑,该建筑代表一定时期洛阳本地建筑设计风格,体现了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在一定地域内具有标志性。6东大街33号东大街33号7东大街153号东大街153号该建筑为传统中式风格,青砖灰瓦,具有豫西民居特色。8东大街180号东大街180号该建筑为民国时期建造的民居,具有典型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特征,砖木混合结构,属北方四合院式布局,兼具居住与商业功能。9东大街210号东大街210号该建筑采用北方传统砖木混合结构,坡屋顶覆以青灰瓦,檐部饰以简洁木雕线条,体现“前店后宅”模式。10东大街217号东大街217号该建筑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兼具北方传统民居的稳固性与近代建筑的实用性,体现洛阳地方建筑特色。老城区11西大街121号西大街121号该建筑建设于民国时期,为民国风格建筑,临街是中西合璧的两层楼,后院为中式传统建筑。12三复街1号三复街1号该建筑为民国时期的老屋,房屋因年久失修倒塌,2024年对其进行修缮恢复,恢复其原有的建筑面貌。13三复街9号三复街9号该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墙体为青砖砌筑,屋顶覆灰瓦,硬山顶带脊饰,体现民国时期建筑的风格特色,是洛阳老城传统民居的典型样本。14三复街23号三复街23号该建筑砖木混合结构为主,墙体为青砖砌筑,屋顶覆灰瓦,屋脊饰以简朴陶制脊兽,体现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15三复街26号三复街26号该建筑建于清末民初,是洛阳老城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现存出入口位于西侧巷内,体现了当时城市居住区的布局特征。16农校街5号农校街5号该建筑为传统豫西民居建筑,青砖灰瓦、硬山式屋顶,体现洛阳地方特色的营造技艺。17农校街25号农校街25号该建筑为传统豫西民居,采用青砖灰瓦,内部空间为典型的两进院落,包含正房、厢房及倒座房,空间功能分区明确。18安乐北街22号安乐北街22号该建筑始建于1974年,前身为洛阳市供销社环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旧址,2022年对其内部进行加固和功能性提升,将具有时代特征的红砖墙予以保留。19西大街175号西大街175号该建筑形式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青砖灰瓦、硬山式屋顶,采用木构架与砖石墙体结合的营造技艺,具有典型的洛阳老城风貌。老城区20西和巷44号西和巷44号该建筑采用黄土下沉式地坑院窑洞布局,中央为下沉式庭院,形成“天井”格局,兼具采光与排水功能,四面窑洞呈阶梯状分布,通过木梯或石阶连接。21中和巷24号中和巷24号该建筑建于民国初期,采用北方传统四合院形制,以轴线对称为核心,主次分明,是洛阳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22原国机重工洛阳建筑机械厂结二车间中州中路72号该建筑建设于1958年,为苏式厂房建筑,在规划布局、建筑外观、建筑装饰、内部空间等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建设的一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也是中国第一台压路机诞生地。现天心·隋唐里文化创意产业园熊猫篮球公园23原国机重工洛阳建筑机械厂结三车间中州中路72号现天心·隋唐里文化创意产业园金玉满堂酒店24九龙鼎中州东路该建筑建设于1992年,大理石柱上雕刻有九条龙盘旋图案,顶端放着一座按1:1比例仿制的中国青铜时代的象征——西周兽面纹方鼎,是洛阳市区极具代表性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展示了洛阳作为一个十三朝古都的悠久历史。西工区25金谷土窟红山街道纸坊社区该建筑是河洛先民依据邙岭的独特地形,挖掘建设的窑洞合院建筑,称作天地窑院,作为豫西独特的民居形式,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26洛阳美术馆美术馆路10号该建筑建设于2004年,共有三层展厅,集美术创作、研究、收藏、展览功能于一体,是洛阳市重点文化设施,已成为洛阳艺术展示窗口和艺术教育平台。27洛阳豫煤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调和车间)邙岭街道石油路该建筑体量较大,整体保存较好,外墙有大面积开窗并装饰有横向线条,具有时代特征。西工区28洛阳豫煤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消防泵房)邙岭街道石油路该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以青砖作为建筑材料,双坡屋顶,整体对称,拱形开窗具有时代特色。29洛阳市中心医院北门诊楼中州中路288号该建筑1992年建成,共6层,建筑外立面窗户都做凸出设计,具有90年代的建筑特征。30洛阳市中心医院2号病房楼中州中路288号该建筑2000年建成,共8层,建筑立面设计简约大气,具有一定时代特征。洛龙区31洛阳市城市管理局机关办公楼龙门大道6号该建筑建于2003年,采用明清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国花园东大门仿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32中国国花园东大门龙门大道2号该建筑建于2003年,采用明清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位于隋唐古城遗址之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33地勘三院大礼堂关林南路74号该建筑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筑整体呈现长方形,平面上为对称布局,设计质朴大方、庄重实用,同时展现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精神,是一处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场所。伊滨区34水磨头驿站石狮立雪路立雪公园石狮雕刻于嘉庆年间,高两米有余,雕刻工艺精湛,雄狮口含宝珠,雌狮爪抚幼师,浑厚一体,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保护意义。偃师区35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邙山大道与槐新北路交叉口东北该建筑建于2009年,纪念碑高13.6米,是记录客家人南迁历史的纪念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为全球客家人寻根溯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地标。36陶化店水库大坝高龙镇陶化店村该建筑建于1959年,是黄河一级支流伊河支流马涧河上的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在防洪、灌溉、工业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孟津区37黄河中下游地理分界纪念碑会盟镇扣马村该建筑建于2011年,标志塔高54.64米,塔座四周是伏羲画卦、大禹治水、诸侯会盟、今日孟津四块汉白玉浮雕,象是原孟津县黄河文化的标志,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38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西校区行政楼孟津区桂花大道路南该建筑建于1954年,建筑整体呈长方形,采用对称式布局,是孟津区最早建成的学校之一,对于孟津教育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9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西校区逸夫楼孟津区桂花大道路南该建筑建于2000年,总高4层,为原孟津一高教学楼,建筑风格现代简约,外立面采用瓷砖贴面。作为孟津区最早建成的学校之一,对于孟津教育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0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西校区状元楼、报告厅孟津区桂花大道路南该建筑建于2000年,为原孟津一高实验、电教楼与报告厅,建筑风格现代简约,外立面采用瓷砖贴面。作为孟津区最早建成的学校之一,对于孟津教育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1卫坡天井式窑厦地坑院(西南角处)朝阳镇卫坡村该建筑建成于清代,是唯一一处天井窑院配套木阁楼的地坑院,地坑院坐东向西,四壁长约11米,总面积120平方米,向下挖5米掘窑洞12孔,四壁各3孔,全用青砖拱券砌建。保存较为完整,极具传统地坑院代表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