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农林界:

   你们在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注重创新产业平台科研项目产业化研究的建议”已转交我局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区构建“1+2+6+N”科创平台体系,旨在提高区域创新策源能力,赋能产业发展。推动科研项目产业化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您提出的建议,目前我区已在以下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一、畅通优化供需双向匹配通道

  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从传统“管理者”转变科技创新“服务者”,畅通供需双向匹配通道。

  1.梳理五张清单,明确供需两端资源及诉求。梳理形成能力清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清单、需求清单、场景机会清单和政策清单“五张清单”。一是定期更新发布区内重点科研机构包括研发团队、平台资源、技术优势等信息的能力清单,目前已形成第一版。二是定期更新发布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清单,包括我区智能医疗、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生态圈及上海地区实验室和可共享设备信息,目前已连续发布两年。三是定期更新发布区内企业包括技术、人才、设备等维度的需求清单。四是定期向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业征集并发布包括业务工作需求、场景开放计划等内容的场景机会清单,目前已组织发布低空经济城市治理需求清单。五是定期梳理更新发布省、市、区支持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的政策清单,包括技术交易、技术开发服务、科技保险补助等。

   2.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完善供需对接协调机制。建设“滨企智服”涉企政策自助咨询系统和“滨创服”数字平台。“滨企智服”系统可根据企业模糊需求帮助对接具有潜在合作可能的科研机构,满足企业非公开需求。“滨创服”数字平台以科技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为契机,是评价工具的2.0版本,可实现全国2700余家高校院所的10万项技术资源、区内科创平台87项重点科研成果“一键匹配”,同时为企业提供170个国家、地区的全球专利数据免费查询、技术成果与股权估值等服务,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线下建立“双懂三员两会”联席会议机制,在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选拔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分别明确为需求侦查员、创新辅导员、技术解析员,通过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或紧急磋商会,互通需求征集、需求承接和需求攻关进度信息,促成研发合作。

   3.强化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攻坚。今年4月,区管委会、区政府印发了《杭州高新区(滨江)“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杭高新〔2025〕8号)。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模式,组织实施平台类“揭榜挂帅”。通过征集区企业需求,凝练形成项目指南,开展区科创平台“揭榜挂帅”,强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通过公开征集,已征集区内企业需求61项,经专家评审,凝练形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物联、生命健康4个领域共计27个项目指南,目前正发动区高能级科创平台进行项目申报。

   二、强化服务平台支撑能力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成果挖掘—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孵化熟化—产业化”成果转化全链条。

   1.构建双轨培育体系,加速概念验证中心布局。自2022年杭州市启动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培育计划以来,我区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抓手,面向区内科创平台、龙头企业等主体,开展摸排、申报工作,构建“储备库”与“培育库”双轨培育体系。组织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单位到西电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等标杆平台考察学习、走访交流,重点借鉴先进运营模式、人才引育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等。截至目前,全区已创建市级概念验证中心5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2家,并建立了包含极弱磁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经血管研究院、区块链研究院、联汇科技等5家优质概念验证中心的重点培育储备库,覆盖了智能物联、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低空经济、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

   2.推动“验证-中试”协同,完善成果转化链条。围绕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孵化熟化融合建设,积极开展中试基地建设,已培育“芯云高端集成电路验证分析和良率提升中试基地”市级中试基地1家,重点储备浙大迪迅等4家优质企业。积极推动概念验证中心与区内中试资源协同联动,做好概念验证中心与成果转化资源的对接服务,区内市级概念验证中心采用自建或签约等形式,均已构建了小试中试服务功能,成功孵化科技企业22家,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3.强化要素保障,创新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加快构建政策、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体系,对经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根据年度服务绩效,按上级资助给予等额配套,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及开展对外服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机制,创新“保险+转化”双重管理险种,人保集团正在设立科技保险鉴证中心,并已与白马湖实验室达成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合作。

   三、完善成果转化及评估激励机制

   我区围绕产业需求导向,加快集聚面向产业的科研平台,聚焦核心技术引领,着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高效率推动成果转化量质并举,打造创新发展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首选地。

   1.优化服务体系,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是培育专业化成果转化人才。探索建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各个关键环节的技术经纪人、成果转化员队伍,从成果挖掘、培育、评价、推广、交易政策研究等多维度为高质量成果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已培育技术经纪人397人,建立超600人的成果转化员队伍。二是搭建一站式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以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推动合作开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整合智力资源及推动长三角创新和产业一体化。进一步集聚并发挥公安部检测中心、科正检测、芯火平台等检测检验平台的作用,持续丰富科技创新中介机构,提升全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三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产品创新。明确采用科技保险等风险减量措施实现风险减量的区“揭榜挂帅”项目,若项目终止的,予以减免责任。鼓励支持银行、保险机构、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开发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先投后股”保险、“创新保”科技保险等专项金融保险产品。

   2.强化绩效导向,引导科创平台成果加快转化。目前,我区针对区科创平台开展常态化的年度绩效评估。本年度在2024年绩效评估基础上,对绩效评估指标进行优化迭代。根据不同平台定位,制定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平台差异化发展,实现对平台分类管理。强调对科创平台产业赋能的考核导向,设置高成长企业引育、成果转化率、自筹经费占比等指标,引导平台不断加强成果转化及自我造血能力。今年以来,出台《杭州高新区(滨江)科创平台经费保障改革工作方案》,实施科创平台“基础保底+绩效激励+任务保障”“三位一体”的经费保障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释放创新主体活力。强化绩效导向,出台《杭州高新区(滨江)科创平台2025年工作要点》,制定科创平台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逐条明确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将科创平台任务完成度与绩效经费动态挂钩,实施科创平台“年度考核—经费浮动—资源配置”保障联动机制。

   3.鼓励创新探索,支持科创平台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前沿技术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推动重点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鼓励科创平台探索转让、作价入股、先用后转等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形成“成果策源+转化”的成果转化路径。区科创平台均已针对成果转化制定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转化流程。目前正细化区国资联合科创平台共同出资成立成果转化公司的具体操作路径。白马湖实验室“先研后股”模式助力前瞻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案例列入浙江省2025年一季度创新浙江典型案例。

   四、下步工作计划

   持续强化区“1+2+6+N”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建设,完善对平台管理体系。常态化梳理更新科技成果清单,开展成果对接会、技术咨询会等对接活动,强化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加大对“滨企智服”涉企政策自助咨询系统和“滨创服”数字平台等线上平台的宣传推广,提高系统平台的知晓度和使用率,不断畅通供需双向匹配通道。

强化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按照“储备—创建—认定”总体思路,建立可持续的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后备梯队,通过差异化布局、协同化推进,构建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平台体系。加强对概念验证中心的规范化管理,优化对概念验证中心的资源配置,提升概念验证中心服务创收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深入推动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强化“安心屋”等工具的推广使用,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安心转化。加快推进国资联合科创平台出资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司的细化方案落地,形成示范案例。推进“滨创服”数字科创试点建设,探索“数据牵线、资本赋能”的数字化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

    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滨江区科学技术局

杭州市滨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