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高新区(滨江)基层委员会:
你们在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滨江区科技服务业与区内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创新发展的建议”已转交我局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实现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2024年全区拥有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99家,占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的11.3%,实现营业收入376.0亿元,同比增长5.7%。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优化产业融合基础
一是迭代升级“1+X+N”产业政策体系。围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等要素,持续迭代升级聚焦科技服务业全链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1+X+N”产业政策体系。出台加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领军企业跨越发展等实施意见,全面提升全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二是着力培育多样性、协同性创新体系。高起点高站位推进“1+2+6+N”科创平台体系,全力支撑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促进平台和区内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赋能区域产业发展,促进成果就地转移转化。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梯队。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推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建设,落实孵化器五年行动计划,全区累计拥有市级及以上孵化器106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8家,均列全省第一。抓好创新苗圃科小提量,聚焦创新中坚国高企培育,截至上半年,全区拥有有效省科小4621家,国高企2930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二。
(二)积极布局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
一是聚焦高水平技术服务供给。公安部检测中心滨江实验室能够对主要的安防电子产品开展检验检测,并提供一站式服务,压减产品检验周期。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为企业提供EDA、流片、封测、IP等专业服务。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普惠算力。二是深化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以提高财政资金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利用率为目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分析测试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建立共享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科学试验服务的基础性公共平台。上高创杭州基地创建线上资源共享网站,推进设施设备共享。三是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杭州市北航智能无人系统等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滨创服”平台整合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建立区技术合同登记点,引导区内各类市场主体及时提交技术合同登记。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已成功为区内科技企业对接各类金融资源超20亿元。
(三)聚焦优势产业,深化科技服务赋能
一是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中国视谷”产业集群效应全国示范,智能物联、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模保持全省第一,“中国数谷”建设高效推进,获海洋资源环境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国家试点,“国际零磁科学谷”加快建设,入选市级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二是构建专业化科技服务产业集群。我区已建设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该基地作为滨江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载体,通过各子平台,构建了覆盖“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显著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三是以智能物联产业为主战场,全面强化科技服务支撑。在技术攻关层面,推动数字安防产业向万物互联跃升,拓展感知技术在生产制造、城市治理、民生服务领域融合创新应用,加快建设浙江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造“中国视谷”产业名片。目前,浙江省半导体签核中心、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开放EDA工具与算力资源,显著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四)融通人才池,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推动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开展白马湖实验室省级教科人一体化改革试点,以共建科教融合学院支撑科创平台和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开展“科创平台结对合作机制改革”省教科人一体改革专项试点,以北航杭研院为主体探索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打造低空智能“教科人”一体化发展典范。二是构建人才“引育用”高效生态。“引”高层次人才,大力推动“双聘共享”,集中平台理论优势与企业工程能力,打破体制壁垒,加速技术攻关。“育”实战型人才,深化校地研究生“双导师制”(高校导师+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定向输送产业急需的技术攻坚生力军,实现人才资源的源头共享与长效供给。“用”复合型人才,推广落实“科技副总”创新模式,推动高校院所派驻科技副总深入企业一线,精准定位技术瓶颈。三是充分发挥站点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将博士后研究课题与生产研发紧密结合,有效实现科研与成果孵化无缝衔接,创新技术与产业应用精准对接,形成“科研—孵化—应用”良性循环。全区博士后工作站已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超800项,工作站博士后研究成果转化新增产值超600亿元。
二、下一步做法
(一)聚焦智能物联等优势产业。结合滨江特色产业和发展趋势,进一步聚焦智能物联等优势产业与科技服务业融合。拓展视觉智能应用场景,推动工业视觉向3C电子、半导体、锂电、光伏、物流等领域不断衍生新产业。进一步推广智能物联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深度推进智能物联产业领域专利池构建。加快提升“中国视谷”建设,打造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引领地。
(二)推动建立专业化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引导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联合浙江省CMOS集成电路创新平台、浙江省半导体签核中心等公共平台,协同省内EDA企业和杰华特等应用龙头企业,共同推动EDA工具的串链整合工作。立足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这一成功实践,进一步在物联网产业园等平台打造“技术研发-测试认证-系统集成”一站式服务集群。鼓励各园区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创新需求,建设专业性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三)完善科技服务产业“新体系”。提升优势科技服务业行业竞争力。积极争取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质检中心、测试中心,国家部委相关研究所、平台。聚焦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中介等重点领域,构建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业新体系。持续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技术需求与创新供给的高效对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大平台”。充分激发“1+2+6+N”创新平台体系效能,进一步强化区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着力培育多样性、协同性创新体系。持续推进极弱磁大设施“沿途下蛋”,加快白马湖省实验室、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建设,有序推进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持续推进“滨创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度挖掘创新资源,实现高频高效共享。
(五)深化科技金融服务。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保险等险种,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失败后风险补偿机制,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加大创新券推广力度,将省级创新载体、市级创新载体、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经认定的区级载体纳入到科技企业使用创新券补助范围,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衷心感谢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附件:滨江区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情况表.docx
杭州市滨江区科学技术局
杭州市滨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杭州市滨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杭州市滨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