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星委员:

   您在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高科技服务政府采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转交我局办理,经与区经信局、区财政局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一)推进高科技服务政府采购

   一是落实首台(套)产品的政府首购制度。对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需要重点扶持的首台(套)产品,采用单一来源采购。对省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定的首台(套)产品,自纳入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起三年内参加政府采购活动,视同已具备相应销售业绩,业绩分为满分。2020-2024年,我区累计认定浙江省首台(套)装备55项,其中国内15项,省内40项。二是迭代升级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形成涵盖数据、算力、模型等方面的人工智能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算力租用补贴力度、模型交易奖励,增加模力社区、开源社区建设支持和奖励布局开源生态。在算力设施层面,位于我区的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经过三期项目,算力总规模已达240P,累计为500余家用户提供免费测试匹配。三是进一步推广创新券应用。我区对企业购买的高科技服务给予最高30%的补助,每年最高可获50万元额度,支持范围覆盖技术创新全过程,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较难获得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的问题,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带动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和2024年,我区分别向企业发放创新券1414.93、1723.14万元,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也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二)搭建平台和企业“双聘”流动通道

    一是聚焦产业化导向。将产业化导向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锚点,坚决摒弃“实验室里的技术”,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的实际需求,构建“市场出题、企业答题、科研破题”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建立“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支持机制,不仅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快速走向生产线,更推动技术产品在市场检验中持续迭代优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二是开展教科人试点探索。积极推进国家自创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联合成果转化模式试点,着力打造人才集聚、科产教融合、应用基础研究和科研赋能产业“四高地一样板”。实施白马湖实验室省级教科人一体化改革试点,通过共建科教融合学院支撑平台与高校协同发展。开展“科创平台结对合作机制改革”省级专项试点,以北航杭研院为主体探索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构建低空智能领域一体化发展典范。三是搭建“双聘”流动通道。出台《关于深化校(院)企双聘机制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实施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加速构建 “岗位激励—项目支撑—发展保障”三位一体政策体系,畅通高校(科创平台)智力资源与企业创新需求对接渠道,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建立“双聘”合作机制,通过联合组建科研团队、明晰双聘人员权责边界,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三)围绕平台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

    一是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两链”深度融合。聚焦五大产业,加快培育新科技、新产业、新增长点,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行突破。出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两链”深度融合的若干政策》,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总目标,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聚焦产业链鼓励企业、产学研平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培育建设,推进北航研究院、白马湖实验室等4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及芯云半导体中试基地建设,为成果提供技术、资金、多元化人才、科研条件等要素支持,目前已累计入库项目102项,已验证项目42项。三是实施“揭榜挂帅”项目。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制定了“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办法,通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聚焦企业共性难题和“卡脖子”技术凝练形成榜单,经需求征集、榜单凝练、项目揭榜、专家评审及公示等规范流程,鼓励科创平台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直接参与项目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产业化。

   二、下一步工作

   我区将进一步加强高科技服务政府采购,通畅科研平台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扩展政府采购应用场景,扩大服务企业的覆盖面,将政府采购/补贴作为提升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手段,持续释放企业创新潜能。二是聚焦产业化导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出产业导向,支持平台围绕世界科技前沿技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技术瓶颈。鼓励企业设立省企业研究院、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等研发载体,更好发挥科研创新驱动力。三是强化产学研协同攻关。开展“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科技创新模式,实现科创平台研发方向“有的放矢”,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衷心感谢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滨江区科学技术局

杭州市滨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杭州市滨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杭州市滨江区财政局

2025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