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高新区(滨江)基层委员会:

   你们在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打造热带雨林式企业生态的建议”已转交我局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围绕“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的总体要求,紧盯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加快营造全域创业氛围和创新生态,力争全区中小型科技企业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聚焦政策导向,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科技企业梯队。修订出台《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实施意见》(杭高新〔2024〕10号),坚持“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雁阵型企业梯队培育,因企施策、分产业、分阶段给予支持,截至目前全区共培育有效国高企2930家,省科小4621家,均列省市第二。制定出台《高质量创新孵化载体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孵化载体,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办公空间、创业资金、孵化服务等基础服务,全区已搭建市级及以上孵化器106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8家、省级孵化器27家,并有在孵企业4070家,均列省市第一。

   二是鼓励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贯彻落实《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区办〔2023〕9号),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升级,对“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最高给予2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2024全年共拨付专项奖补超1亿元,惠及331家企业,在全社会营造了支持专精特新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是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修订出台《关于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发展的若干意见》(杭高新〔2025〕9号),迭代升级了在研发、算力、数据、服务、应用等方面的支持。扩面加码“算力券”补贴政策,扩展算力支持范围、提高用算补贴比例,新增了租用非国产算力补助,并上调国产算力补助比例10个百分点,单家补助上限由100万元提升至2000万元。

  (二)强化算力建设,托举科技企业成长

   一是加大科技企业专项服务力度。一方面,做好人工智能政策申报与兑现工作。组织召开人工智能政策宣贯会,面向区内重点企业详细介绍算力券政策细则及申报流程,介绍国家智能券、市级算力券以及区级算力券的补贴比例,并现场答疑解惑,帮助企业做好申报工作。另一方面,持续开展区内人工智能制造企业走访调研与扩面摸排。积极组织召开“十链百场万企”对接会,今年已组织产业链“百场千企”对接活动99场,参与企业4000余家,合作企业51家,合作金额5亿元;举办专项对接会8场,合作企业数达67家,合作金额5.04亿元,助推企业在制造等领域的深化合作。

   二是实施自主计算芯片攻关行动。支持AI芯片设计企业和大模型厂商联合实施“芯模联动”工程,攻关新一代AI计算芯片及端侧计算芯片。发展RISC-V芯片与国产操作系统软硬协同一体的技术路线,发挥RISC-V芯片在低功耗、端侧智能、研发成本方面的特性,在制程、材料等局部存在技术瓶颈情况下发挥系统整体优势,帮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速新型计算芯片研发,争取省RISC-V创新中心落地,汇集一批先进IP,大力支持RISC-V架构计算芯片的研发迭代,大力发展适用于7nm及更先进工艺节点的先进制程EDA工具、生产产能、软件生态、基础模型、算网协同。

   三是构建多元智算供给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三期二阶段窗口指导,市场化方式建设省内首个TPU智算中心。结合区内企业需求,加快形成和扩大区级算力合作伙伴企业库,整合各方算力资源,推动多元算力资源有序汇集、助力供需两端精准对接,提升算力供给效率,降低企业算力成本。打造算力一张网,重视和支持算网协同技术研究,支持企业加强高速互联总线、高速无损网络、算力标识、算网云调度技术研究,争取在数据高效入算、算力无损互联、算网融合协同调用及算力应用云化编排部署等方面取得并保持技术领先,并制定算力互联互通标准体系和算力互联程序规则。

  (三)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紧扣小微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建立内外协同的专业服务网络。我区在美国休斯敦、法国巴黎、阿联酋迪拜等地已设立5家海外知识产权公益服务站,形成辐射主要出口国的服务节点;同时鼓励服务机构赴境外设立分支,吸引外国机构在我区设立代表处。

   二是引导初创企业聚焦知识产权质量,持续强化高价值专利培育激励。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修订知识产权奖励政策,自2024年8月1日起对区内企事业单位培育的高价值专利组合中包括5件以上均具有《专利合作条约(PCT)》同族申请的发明专利的给予专项奖励;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助力企业厘清创新路径,促进专利信息分析与产业决策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已实施足式机器人产业等10个区级专利导航项目,举办成果宣贯和政策解读活动3场。

   三是拓展科技企业服务形式,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法律能力。依托“滨知讲堂”夏季培训班、专业论坛等多元载体,针对不同需求开展分层分类、精准滴灌式培训。今年上半年,共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14场,覆盖逾万人次。

   四是鼓励科技企业率先探索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新模式。积极推广由我国主导制定的首项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ISO56005及GB/T29490-2023《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印发《杭州市滨江区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实施国家试点工作方案》,重点组织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参与试点。《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增并优化创新管理与合规管理奖励条款,切实减轻企业评价认证资金压力。今年上半年,我区持续宣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如海康威视荣获全市首张基于ISO56005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4级证书。

   五是多措并举破解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题。联动金融机构举办“知识产权质押开门红”等专题活动,建立协调联动与综合服务机制,依托中小企业“金种子”成长计划、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等工作,精准挖掘潜在需求企业,搭好银企对接桥梁。升级迭代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强化金融惠企功能,金融机构可一键获取科技企业大数据画像与贷后风险监控信息,显著拓展融资效率。目前,平台已汇聚15家金融机构、62款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今年1-5月,全区知识产权质押金额近80亿元,同比增长131.48%。

  (四)筑牢制度优势,建设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强化人才政策保障。深入实施市级“三定三评”和区级人才分类认定制度,对已持有杭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的人才,可依申请直接授予滨江区人才认定。进一步优化迭代区级人才分类认定目录体系,将更多企业所需、产业所急的人才纳入认定范围,推动配套资源整合,更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安居、子女教育等配套支持。

   二是加大人才创业扶持。深入实施“5050”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创业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补贴,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人才二次创业。深化“5050”人才基金,采用“自主直投+合作基金”双轮驱动架构,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规模10亿元。

   三是深化产学研人才培养。目前,我区正积极推进教科人一体改革,深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合作交流,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订单班”,促进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定制课程与培养方案,以“产教研融合、阶梯式培养”模式重点培育产业导向型人才。

   二、下一步工作

  (一)持续壮大优质企业群体。遴选“小巨人”种苗库等一批优质企业培育库,着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创新型企业参与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金种子”计划,完善“孵化级-成长级-样板级”梯度培育体系,分级分类提供精准服务。构建高质量孵化生态体系,重点建设硬科技孵化器,推动“技术+孵化”等模式创新,提升孵化服务的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水平。

  (二)持续做优特色主导产业。深化“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加强人工智能等4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建设,争取机器人产业集群协同区晋升核心区。聚焦“中国数谷”赋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快“三数一链”应用推广,不断健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障。完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引导创新主体、行业组织提升知识产权自主保护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开展分级分类知识产权培训,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支持服务中小科技型企业保护知识产权。

  (四)持续引育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快人才载体能级跃升,加快建设区级“人才会客厅”,依托园区暖企小站打造嵌入式人才集聚交流载体,打造“三位一体”创新单元。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深化区级人才授权认定提质扩面。推进区内“双认”企业做好省级人才申报工作,支持区内企业积极申报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滨江区科学技术局  

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人才办

杭州市滨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杭州市滨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