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单位):

《泰州市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10月16日

(本文有删减)

泰州市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为加快提升全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现结合泰州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40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超过5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2000亿元以上,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达到40%。生产性服务业扩容增量,赋能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支撑我市建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7年,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700家以上,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超过100家,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1.8万亿元。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202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200亿元,生态康养市场规模达350亿元,年接待游客达5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8+13+X”链群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扩容增量,支撑我市建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科技服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统筹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外资研发中心等建设,争创一批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量质齐升。大力发展产业链协同孵化、离岸孵化模式,围绕“8+13+X”链群体系加快引育科技型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概念验证、技术推广等服务供给,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服务外包业态。推进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泰州地方分中心建设,构建科创供需交易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体系,推进知识产权代理、运营、咨询等业态有序发展。到2027年,全市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700家以上,实现“8+13+X”链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5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9%。

2.工业设计。完善全产业链工业设计体系,引导工业设计企业(中心)构建“设、研、产、销”服务生态体系。加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力度,鼓励制造业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争创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壮大工业设计主体,推进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金属新材料及制品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到2027年,全市新增培育制造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20家,13条重点产业链工业设计中心覆盖率达100%。

3.检验检测。支持现有机构升级改造,引进国内外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围绕“8+13+X”链群体系,建立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打响“泰检易”服务品牌。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到2027年,全市检验检测机构达260家以上,检验检测能力覆盖13条重点产业链、企业需求满足率达80%以上,争创国家级特种合金及海工流体装备、碳计量检验检测中心,新建省级检验检测中心2-3家。

4.软件信息。制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国家、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构建覆盖算力设施、行业数据、算法模型、应用服务的行业模型运营管理体系,加快生物医药等行业模型建设应用。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支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在我市布局一批基础硬件、智能机器人等装备制造项目,打造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标杆和优秀智能产品。聚焦“8+13+X”链群体系,加快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推广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到2027年,全市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超过100家,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业企业达40家,培育营业收入达亿元、行业影响力突出的平台企业5家,争创首版次软件产品6项以上。

5.现代物流。支持建设沿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推广“港口+物流基地+交易中心”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煤炭、粮食、矿石、砂石综合交易中心。加快完善“南水北铁西空港、一市(区)一中心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体系枢纽布局,大力发展集装箱公铁、铁水联运,加强多式联运设施衔接、信息共享、系统集成,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引育金融保险、船舶交易、船代货代、船员培训等高端航运服务主体,系统统筹船舶检验、船舶登记、运输许可、海事仲裁等,打造集“服务供给、要素配置、政务办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航运平台,实现航运领域政务服务“一站式集成、全周期覆盖”。加快航运金融数智平台推广应用,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辅助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做好风险控制,提升航运金融服务业效能。到2027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3%左右,泰州港货物吞吐量达4.5亿吨,集装箱货物吞吐量达55万标箱。

6.数字贸易。推动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制造外包、算力服务、云外包等新业态。发挥省级服务贸易基地(船舶海工设计及维修维护服务)作用,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鼓励建设境外工业园区,带动原材料等产品出口。推动我市新能源、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优质项目落户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用好综合保税区政策,推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等加工贸易业态。全面推进商贸服务数字化转型,统筹建设智慧港口、智慧物流,促进多式联运数据高效互通。鼓励发展数字设计,强化BIM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应用。到2027年,全市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00亿元。

7.商务服务。做强做实“全球服务商泰州行”“跨国企业泰州行”等系列活动,支持企业组团赴国(境)外开展项目合作、技术转化、人才引进等活动。支持供应链企业并购重组扩大规模,为跨境电商供应链开辟“绿色通道”,推动设立海外仓。提升商务服务业能级,引育优质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广告公司等综合性专业服务机构及高端智库。整合会展资源,培育发展会展经济。到2027年,全市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达450家,实现营业收入250亿元。

8.人力资源服务。建设制造业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度融入制造业产业链,推进跨区域人力资源服务和劳务协作,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和精准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培训环节与实际生产场景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即培即用”。引导在泰高校聚焦“8+13+X”链群体系,建设大健康产教联合体、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中国现代畜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打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聚焦海工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支持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广泛拓展劳动力资源,培育一批满足链内、辐射周边的龙头型机构。到2027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8+13+X”链群体系提供用工引才服务60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人次,引进高层次人才1600人。

9.金融服务。实施“泰融易”百亿央行资金支持计划,推进“结构优化”货币政策工具“1+X”杠杆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鼓励开发“创新积分贷”“产业科创贷”等产品,加大“苏服贷”“小微贷”等推广力度,力争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发挥天使投资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引导作用,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子基金“以投带引”“以招促投”。培育私募基金管理人,壮大管理资产规模,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不断完善“8+13+X”链群体系金融支持机制。探索“科技积分+信用积分”科技创新积分评价模式。到2027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1.8万亿元,民营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各项贷款增速,证券交易额达3万亿元。

10.节能低碳服务。开展能效诊断服务,推广节能咨询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培育绿色制造,争创一批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加强碳排放管理和产品碳足迹核算,鼓励建设碳排放服务平台,提供碳资产交易、碳足迹认证等服务。推动企业开展低碳设计,实施低碳采购,开发低碳工艺,实现低碳发展。到2027年,全市完成20个以上碳标识认证应用,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力争达10%。

(二)聚焦生态康养名城建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现代商贸。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布局,持续招引具有行业影响力、品牌号召力的商业项目。大力发展首发首店经济,全面提升特色商圈集聚辐射能力。持续开展“泰享消费”主题促消费活动,推动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夜经济集聚区。鼓励商业载体统一收银纳统,支持商贸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加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补短板”,提高群众生活便利度。到2027年,特色商圈年总客流量达61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5亿元;全市落户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2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示范步行街1条、省级示范步行街1条、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3个。

2.电子商务。发挥中国(泰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推动海关、税务、商务、保险、金融、法律、物流等服务机构入驻综合服务中心。促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支持传统企业品牌化、高附加值化转型,实现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产业出海”转变。聚焦医疗器械、汽车配件、不锈钢制品、户外体育用品等特色产业,举办“跨境电商+产业带”选品会。鼓励建设云仓、直播基地、选品中心、联合办公空间等基础设施,鼓励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发展店播、场播、仓播等融合模式。到2027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350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50亿元。

3.文化旅游。深化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健康旅游线路及产品,争创溱湖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讲好海军诞生地、梅兰芳故里、泰州早茶故事,打响“早点来泰州·泰州来早点”品牌。举办四季主题旅游活动,开展“泰州泰美·泰想你来”系列宣传活动。到2027年,全市年接待游客5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46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11家,列统文化企业900家。

4.生态康养。依托长江湿地、里下河生态走廊等自然禀赋,规划建设一批康养项目。发挥大健康产业集聚优势,强化医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中医药与康养深度融合,开发中药养生茶饮、药膳膳食等具有泰州特色的产品。串联生态康养旅游资源,推出“中药文化体验+健康调理”特色旅游线路,打造长三角重要康养目的地和大上海养生养老“后花园”。到2027年,全市生态康养市场规模达350亿元,开发康养旅游线路14条。

5.体育休闲。依托“苏超+”,打造“第二现场”,串起“看球、逛吃、消费”链条。高质量举办“凤冠泰马”、铁人三项等品牌赛事,办好“跟着赛事品美食、逛商圈、游景点”系列活动。通过发放消费补贴、推出政策礼包、开设消费市集等举措,推动“赛、商、旅、餐”跨界引流。提升水上运动中心,因地制宜开展路跑、骑行、垂钓、赛船等户外时尚运动。加快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推动体育场馆数字化转型升级。到2027年,全市力争承办全国性赛事及品牌重点赛事15项以上,吸引现场观赛人员25万人次以上,体育健身及赛事活动拉动社会消费13亿元以上,争创省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1个。

6.数字文创。围绕视听、传媒、出版和文娱等重点领域,规划建设一批数字文化发展载体,培育引进一批数字文化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大力发展夜经济,提升“凤城河夜泰美”“一梦到溱湖”“壹念千垛”等旅游演艺业态,探索打造“黄桥战役”“东线第一帆”沉浸式光影实景剧,支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数字化提升工程建设。到2027年,全市规模以上数字文化企业超200家,营业收入超300亿元。

7.房地产业。聚焦城区内建成超20年、安全隐患突出、空置率高的地块,成片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积极推动“好房子”建设,原则上新出让商品住宅用地全部用于建设改善型住宅。加大房地产土地招商力度,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充分发挥泰州“水城一体”生态优势和“健康名城”品牌优势。综合运用房票安置、以旧换新等政策工具,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到2027年,全市建成“好产品+好配套+好环境+好服务”的改善型住宅产品100万平方米。

8.居民服务。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打造“一店多能、一网多用”公共服务网点。推动居民服务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和知名企业。构建“政府引导+智慧平台+信用监管”家政服务体系,拓展养老护理、育儿早教等多元化服务,提供“一站式”家庭解决方案。到2027年,全市培育居民服务龙头企业10家以上。

9.公共服务。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团队,打造区域特色医疗高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力保障“学有优校”“学有优教”“学有优师”。推动物业服务向智慧化、精细化升级,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社区治理体系。到2027年,全市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4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实现全覆盖。

10.一老一小。依托大健康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高端养老服务,提升银发经济质态。通过医养、医育融合发展,拓展养老托育服务外延,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机构。鼓励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和托幼一体服务,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育服务。到2027年,全市60%公办幼儿园或者民办普惠园可提供托育服务,引进来泰发展养老托育产业的国际、国内知名企业10家以上。

三、保障措施

坚持党对服务业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协同高效的组织实施体系。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部署服务业发展工作。市发展改革委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全市政策措施、重大任务、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等方面统筹力度,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市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服务保障,结合实际细化举措,抓好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