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社会公众:
为推动破解川渝万达开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与“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万州、达州、开州、云阳四地科技管理部门共同起草形成了《万达开(云)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欢迎有关单位、社会公众就有关内容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公开征求意见期限
2025年10月30日至2025年11月5日
二、意见反馈途径
1.通过门户网站意见征集系统留言。
2.信函:重庆市万州区江南大道2号314室,信函封面注明:《万达开(云)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建议意见。
3.电话:区科技局科技合作交流科;电话:023-58226012。
4.电子邮箱:308431567@qq.com。
附件:1.关于《万达开(云)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2.万达开(云)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万州区科学技术局
2025年10月30日
附件1
关于《万达开(云)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实施
方案(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着力破解川渝万达开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与“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根据区域协同发展实际需要,万州、达州、开州、云阳四地科技管理部门联合起草了《万达开(云)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二、起草过程
2025年8月,万州、达州、开州、云阳四地科技管理部门联合起草形成《实施方案》初稿;2025年9月5日至9月12日,通过书面函询征求四地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委(经信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委(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委、大数据发展局(数据局)、万州经开区创新发展局等部门单位意见建议;2025年10月,经多次修改完善后形成本方案。
三、框架及内容
《实施方案》主要包含总体目标、实施原则、重点支持方向、组织程序、资金保障、工作保障等六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总体目标”。明确了项目实施的量化指标,即通过3年努力,开展共性技术攻关15项以上,实现5项左右重大共性技术突破,旨在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二)第二部分“实施原则”。确立了“战略导向,服务发展”“统一谋划,协同联动”“改革引领,试点示范”三项基本原则,为项目实施提供根本遵循。
(三)第三部分“重点支持方向”。聚焦先进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六大区域共性产业领域,明确了具体的技术攻关细分方向。
(四)第四部分“组织程序”。系统构建了从“形成储备”(含需求征集、匹配对接、储备入库)到“分类实施”(含联合争取上级项目、实施本地专项),再到“监督评估”(含绩效评估与诚信管理)的全流程管理闭环。
(五)第五部分“资金保障”。提出了组建“万达开联合技术攻关资金池”的构想,明确了资金筹集目标、使用范围和管理原则。
(六)第六部分“工作保障”。从机制、组织、服务三个层面提出了保障措施,确保方案能够落地见效。
附件2
万达开(云)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着力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加快建设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持续提升协同创新聚合力,进一步完善项目共推机制、政策共享机制、协调共商机制,促进川渝万达开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聚焦川渝万达开地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以及产业短缺技术,开展跨区域联合技术攻关,3年内开展共性技术攻关15项以上,实现5项左右重大共性技术突破,推动面向产业创新的科研任务、资金、管理跨区域联合、联通和联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实施原则
(一)战略导向,服务发展。立足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大战略部署,面向川渝万达开区域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需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二)统一谋划,协同联动。万州、达州、开州、云阳四地加强统筹协调,遵循“区域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的原则,高效推进项目实施工作。
(三)改革引领,试点示范。强化改革先导和带动作用,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探索项目、人才、基地、资金等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着力打破区域行政壁垒。
三、重点支持方向
围绕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重点面向先进材料、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特色农业等区域共性产业领域,聚焦2~3年可取得突破,且需要跨区域协同解决的技术需求,分批布局、协同攻关。
1.先进材料:高性能铜铝合金、玄武岩纤维、微玻纤、苎麻纤维、新型复合材料等;
2.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大型压铸装备、成套智能装备、绿色智造装备等;
3.能源化工: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型储能技术与系统、能源互联网等;
4.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5.生物医药:智慧医疗装备、生物制造、新药创制、中医药现代化、重大疾病防治等等;
6.特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
四、组织程序
(一)形成储备
1.需求征集。四地科技管理部门共同开展年度需求征集工作,征集符合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技术需求,根据战略相符性、有效性、清晰度,以及产业链中关键技术难题的紧迫性、必要性等情况,遴选形成区域技术需求清单,于每年12月31日前对外发布,面向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征集解决方案。
2.匹配对接。四地科技管理部门将解决方案定期反馈至需求方,协助需求方通过组织项目路演、一对一交流等方式,细化创新需求,加速精准匹配,共同确定技术路线、核心指标、项目承担单位、参与单位、核心团队等,凝练形成解决方案,于每年3月31日前完成主要对接工作。
3.储备入库。组织专家对完成匹配对接的技术需求解决方案进行综合论证,重点考虑其技术可行性、需求匹配度等。每年6月30日前,储备入库一批万达开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储备库实施动态入库、出库管理,每年更新一次。
(二)分类实施
1.联合争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对储备库项目中需省市联动共同解决的重大、共性技术攻关项目,积极争取纳入重庆市、四川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以市区(省市)共同资助形式实施联合技术攻关。
2.联合实施万达开共性技术攻关专项。在万达开云四地科研项目中增设联合技术攻关专项,按照需求紧迫程度和四地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对储备库项目分类、分批予以支持。
(三)监督评估
1.项目绩效评估。按照联合攻关项目属地原则,四地科技管理部门对牵头组织的联合攻关项目不定期开展绩效评估,评估指标包括技术突破情况、成果转化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根据评估结果优化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保障措施。
2.科研诚信管理。将联合攻关项目科研诚信情况纳入四地科研信用记录管理,实行失信行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互通。作为未来项目申报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五、资金保障
为保障共性技术攻关顺利开展,组建“万达开联合技术攻关资金池”,具体安排如下:
(一)资金池组建。万州、达州、开州、云阳四地高效整合市(省)区(地级市)两级工业、农业、卫生健康等行业领域创新资源,每年通过向上争取、自行投入等方式,共同筹措财政资金不低于300万元,组建“万达开(云)联合技术攻关资金池”。资金池采取“有事法则”,在有项目实施时,由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按规定渠道拨付资金。
(二)资金使用范围。用于万达开联合技术攻关,有必要时,可拓展至其他川渝合作项目的实施。
六、工作保障
1.机制保障。在重庆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厅的指导下,万达开云四地健全完善合作机制,共同明确重点产业方向,科学布局联合攻关项目,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项工作会议,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2.组织保障。鼓励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等区域性科技力量积极响应企业需求,动态组织、集结科研优势力量,提出解决方案。鼓励通过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专业赛等相关平台,扩大供需对接渠道。
3.服务保障。完善万达开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健全科技成果、技术需求等信息资源汇聚、利用和展示等功能,推动联合技术攻关项目数据共享和应用场景拓展。

